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十一选五中奖规则及奖金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2024年雷军的两大计划,一个未完成,一个却超额达标!

2025年的开年,小米的雷军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这一次,不是因为手机销量,而是因为两件事:一个目标没完成,另一个却干得漂亮。手机业务的全球第一没拿到,但小米汽车却用13.5万辆的交付量,狠狠给了外界一个“意外惊喜”。有人说,这就像一个学生,数学考砸了,体育却得了满分。雷军站在聚光灯下,脸上是掩不住的得意,但嘴上却没敢多说什么。

毕竟,这场“翻身仗”,背后的故事比数字更复杂。

2024年1月,雷军在年度发布会上干了一件让人记忆深刻的事。他站在台上,语气坚定地宣布了小米手机的目标——成为全球第一。这句话一出口,整个会场一片哗然。有人鼓掌,有人摇头,更多人选择了观望。毕竟,眼下全球手机市场的“铁三角”地位,苹果和三星稳稳占据前两位,小米虽然势头不错,但还差了点火候。

就在大家还在消化这份“豪言壮语”时,三个月后,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悄悄上市了。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,但仅一天时间,订单就突破了9万台。

到了2025年1月,成绩单摆在了眼前:手机业务依旧是全球第三,和第二名苹果的差距不小;而汽车方面,全年交付超13.5万辆,比最初的目标整整高出了好几万。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局面,正好给了外界一个重新审视小米的机会。手机和汽车,这两块业务,为什么差距这么大?

一、想拿全球第一,手机业务卡在哪了?

雷军想让小米手机登上全球第一的宝座,这目标听起来确实很“燃”。问题是,三星和苹果的地位不是靠喊口号能撼动的。背后的“卡点”其实有几个。

第一个是品牌形象的问题。苹果靠封闭的iOS生态,打造了一个让用户“离不开”的系统;三星则用顶尖的屏幕技术和创新,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。而小米呢?虽然“性价比”这块牌子打得响,但高端市场迟迟突破不了。买高端机的消费者,追求的是体验和面子,便宜从来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。

第二个问题,是技术创新和供应链。2024年,小米推出了好几款旗舰机型,性能确实不错,但和苹果、三星相比,总觉得差了点意思。特别是在高端市场,消费者对细节的要求极高,而小米在硬件和软件的整合上,总让人觉得“不够高级”。

最后是市场规模。别看小米和苹果、三星的市场份额只差几个百分点,但这几个点背后,是数千万台的销量差距。要补上这个缺口,不仅仅是产品的问题,还涉及到品牌认知、用户粘性、渠道渗透等全方位的提升。

在手机这条赛道上,雷军想跑赢三星和苹果,不仅需要时间,更需要拿出“杀手锏”。

二、汽车业务的逆袭,背后藏了哪些“巧劲”?

再来看看小米汽车这边,用一句话形容就是“低调上市,高调收割”。2024年3月,小米SU7上市,起售价21.59万元。这款车主打智能化和性价比,精准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。短短24小时,订单就破了9万台。这背后,其实有三个关键点。

第一个,品牌的信任红利。小米的生态系统早就深入了千家万户,手机、家电、智能家居,这些产品已经为小米的品牌打下了信任基础。大家熟悉小米,也更愿意尝试它的新产品。再加上21.59万元的亲民定价,SU7的定位一下就打中了消费者的“痛点”。

第二,是供应链的整合能力。2024年,很多造车新势力都在为产能和供应链问题头疼,而小米却交出了漂亮的答卷。6月,小米工厂开始了双班生产,交付周期从32周缩短到27周,用户的满意度自然水涨船高。这背后,是小米多年来在供应链上的积累和硬实力。

第三,是市场策略的聪明选择。小米没有像特斯拉那样自建充电网络,而是选择和蔚来、小鹏、理想这些新势力合作,整合了全国的充电资源。这种“借船出海”的方式,不仅降低了成本,还让用户的充电体验更方便。到2024年底,SU7的充电桩兼容率已经超过99%,直接打消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。

小米汽车的成功,靠的是品牌、供应链和市场策略的共同发力,这种“教科书级别”的操作,确实让很多人眼前一亮。

三、手机和汽车,为什么一个难,一个易?

手机和汽车业务的表现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其实,这背后反映的是小米在不同领域的战略执行力和市场适应能力。

手机业务的难点在于高端市场的突破,需要技术和品牌的双重积累。而汽车业务却更多依赖于小米现有的用户生态和供应链。换句话说,手机这条路更像是一场“技术战”,而汽车这边更像是一场“资源整合战”。

雷军的两个目标,一个没成,一个超额完成,并不是偶然。小米手机要突破高端市场,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;而小米汽车的成功,证明了品牌生态和供应链能力的价值。

有人说,雷军的目标太大,成了“吹牛”;也有人说,他的每一次尝试,都是在让小米变得更强。其实,这两种说法都对。手机业务虽然没登顶,但小米依然是全球第三;汽车领域的逆袭,更是让人看到了小米的潜力。未来,雷军还有很多路要走,但至少现在,他已经证明了自己不是“只会吹牛”。